今天讀了一本書,跟大家分享一下,書名如下:
《可以生氣,但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:養成讓人生好轉的不生氣習慣》
怒らない習慣力
作者:種市勝覺
這本書的總結為:
1. 善待自己,安排人生順位:關注自我需求,提升情緒,以便更好地照顧他人。
2. 接受有「私心」的自己:適度地追求自己的幸福,制定小目標以提高自我價值感。
3. 學會適時「拒絕」:勇敢拒絕無法承擔的要求,保護心理健康,給自己恢復的時間。
4. 優先考慮自我: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基礎上,才能真正地支援他人。
5. 自我認識與情緒管理:面對自我和情緒,保持冷靜,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與關係。
透過建立安全感、善待自己和理解自身需求,我們可以有效提高自我價值感,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。
書裡寫道:
生活不順的人大部分都是以「他人優先」的方式在過日子。
我覺得願意為某人而活是很讓人尊敬的事,但如果一直這麼做會讓自己失去一席之地,最後搞不清楚到底是在過誰的生活。
只有把自己放在第一順位時才能產生自尊。想要滿足自己也只能用這種方式,要不然即使再怎麼想去滿足所愛的人也做不到。
如果沒有體驗過什麼叫做自我滿足,當然也就無法滿足別人。
大家常說的「謙虛是美德」就是把他人置於自己之上的思考方式,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被灌輸「自私不好」的觀念。
但其實所謂的自私是一種誠實面對自己的狀態:「這就是我,我就是這麼想的。」
反過來說,如果一直優先考慮別人,其實就等於欺騙自己並且對外展現偽裝的一面,這也等於是在欺騙對方。
比方說參加一個不想去的聚會卻假裝玩得很開心,或是被迫喝下不喜歡的酒又不敢拒絕……之類的事。
傾聽自己的內心很重要,譬如說當你覺得身體不適或是最近太累,想要好好休息,只要碰到的要求是你不想要的,隨時都可以拒絕。
透過建立安全感、善待自己和理解自身需求,我們可以有效提高自我價值感,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。
個人淺見:偶爾的任性是好事,對自己好一點,放過自己,別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。
當下情緒很糟糕,我們就離開那個場景。
愈早離開場景,愈讓自己避免進入那個不舒服的氛圍。
等休息夠了,心情好了,再回來。
不會有人怪你的。
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能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。
感覺、體會都是自己的發想。
所以做自己的主人很重要。
另外我覺得多讀書是好事,可以藉由作者傳達的意思,灌輸至我們的腦中,在經過大腦的迴圈思考而內化為我們的意識。
在人生裡,自己就是主角,要如何演出,完全是自己即興發揮。
或許現在很苦,也許是我們自己寫下的劇本造就。
如果可以,還是老話一句,多讀書,讓自己內在增添許多知識。
有了知識,會讓我們更好判斷下一步要如何走~加油。